在使用RTV-2硅胶制作模具时,固化不完全导致硅胶呈现粘糊糊的状态,常常困扰初学者。尽管模具表面看似成型,但与母模接触的界面却依然是未固化的凝胶状态。本文将详细分析硅胶固化不完全的根本原因,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,帮助您解决这一常见问题。
1. 硅胶粘性概述
“硅胶粘性”本质上是硅胶固化不完全的直接表现。它指的是在达到甚至超过制造商建议的固化时间后,硅胶依然部分或全部处于液体或凝胶状态。
典型案例:很多创客在使用光固化(SLA/DLP)3D打印件作为母模时,遇到加成型硅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。硅胶与打印件接触的部分总是无法固化,形成了无法修复的粘稠物。根本原因并非光固化树脂本身,而是打印件中残留的未完全反应的化学物质。
固化不完全发粘的硅胶模具
导致固化失败的原因:
化学物迁移:光敏树脂中的光引发剂(如TPO类)和未反应的单体会从树脂中迁移到表面,影响固化过程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看似已经固化并清洗干净的打印件,在几天后仍然会导致固化抑制。
催化剂中毒:这些渗出的化学物质,会使催化剂“中毒”永久失活,从而阻断固化反应。
2. 主要原因
导致硅胶固化失败的原因可以将其归结为三大核心因素:操作不当、环境因素和化学抑制。
a. 操作不当
1.错误的混合比例:RTV-2硅胶的固化是A、B组分精确的化学反应。必须严格按照制造商规定的重量比进行混合。任何目测估算、按体积配比或为延长操作时间而随意减少固化剂(B组分)的行为,都会导致反应不完全,最终使整个硅胶体发软、发粘。
2.混合不充分:高粘度硅胶在搅拌时,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极易形成“混合死角”。这些未被充分混合的部分会导致局部未固化的粘性斑点。
3.组分错配:每个型号的A组分和B组分都是一个精密配对的化学系统。混用不同型号、品牌或批次的组分,可能导致固化失败。
4.工具污染:母模表面若有灰尘、油污、水分,或者搅拌工具上有残留物,都会物理或化学性地影响固化。
b. 环境因素
温度影响:RTV意为“室温硫化”,这个“室温”特指一个最佳范围,通常是20-25°C (68-77°F)。当温度低于15°C/60°F,固化速度将大幅减慢;低于10°C/50°F时,反应甚至可能完全停滞。
湿度影响:缩合型(锡催化)硅胶依赖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固化,在极端干燥环境下可能导致固化失败。加成型(铂金催化)硅胶固化不依赖水分,但极端湿度可能会导致母模表面形成水膜,影响固化效果。
c. 固化抑制
固化抑制是加成型硅胶固化失败的常见原因,指的是某些化学物质“毒害”了铂金催化剂,阻止了固化反应的发生。典型的失败表现是,与母模接触的硅胶层无法固化,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则能正常固化。
加成型硅胶
常见的铂金催化剂抑制物:
- 含硫 (S) 化合物: 如硫基造型油泥、天然橡胶、乳胶手套、氯丁橡胶、某些工业油和溶剂。
- 含锡 (Sn) 化合物: 如缩合型硅胶及其固化剂、某些PVC塑料、有机锡稳定剂、焊锡膏残留物。
- 含氮 (N) 化合物: 如胺类固化剂的环氧树脂和聚氨酯、某些中和胺、酰胺、腈类、瞬间胶(氰基丙烯酸酯)。
- 含磷 (P) 化合物: 如磷酸盐、亚磷酸盐、某些UV光敏树脂中的光引发剂(如氧化膦,TPO)。
- 特定材料与物质:某些木材(特别是松木、椴木)、Bondo(原子灰)/聚酯树脂、某些油漆和清漆、胶带(如管道胶带)、丙酮、丁酮(MEK)。
有趣的是,有时候即使看似无关的物品也会成为抑制源。举个例子,一些品牌的透明胶带或标签纸,其背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也可能导致加成型硅胶固化失败。
3. 诊断步骤
遇到硅胶固化失败时,建议遵循以下诊断流程:
第一步:耐心等待
许多RTV硅胶产品在几小时内能达到表干状态,但内部的交联反应可能需要更长时间(24小时甚至更久)。如果48小时后硅胶依然粘稠,则可确认固化失败。
第二步:尝试升温
如果硅胶有固化迹象但进程缓慢,尝试将环境温度提升至30°C左右。若几小时内固化程度明显改善,则问题基本可确定为环境温度过低。若毫无变化,则问题指向混合不当或化学抑制。
第三步:模式分析
观察失败的具体模式,对照下表,快速定位原因。
固化失败的表现 | 可能的原因 |
---|---|
整个模具发粘或呈凝胶状 | 混合比例不正确或混合不充分 |
顶部已固化,但接触母模的表面发粘 | 化学固化抑制 |
固化进程极慢 | 环境温度过低 |
4. 解决方案
一旦确认固化失败,特别是化学抑制,粘性层是不可逆的。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清除污染物,并修复母模,确保下次使用顺利。
阶段1. 彻底清除
1.物理清除:使用刮刀或不起毛的布,尽可能刮除粘稠的硅胶。
2.化学清洗:使用溶剂溶解残留物。务必在通风处操作,佩戴防护用具,并在不显眼处测试溶剂对母模的兼容性。
- 温和级(首选):高纯度异丙醇(IPA >90%)、矿物油精。
- 中等级:丙酮。高效但可能损伤某些塑料和油漆。
- 强力级(慎用):甲苯、二甲苯。毒性与可燃性高,仅在其他方法无效且具备专业防护条件的情况下,才应考虑使用。
3.最终清洗:溶剂清洗后,必须用肥皂和清水将母模再次洗净,去除所有残留物。
阶段2. 强化后固化
1.水下固化:将3D打印件浸没在清水中进行UV照射。其科学原理在于,水不仅能隔绝氧气(氧气会抑制表面的自由基聚合,导致表面发粘),更重要的是,水可以作为一种溶剂,在UV照射过程中帮助浸出和溶解树脂中水溶性的光引发剂及其副产物。推荐的水下固化时间为30至60分钟,甚至更长。
2.长时间UV照射:将打印件放入UV固化箱中,进行至少6小时的固化,确保紫外线照射到所有表面,特别是凹槽和底切区域。使用透明或半透明树脂打印,可以显著提高UV光的穿透深度和固化效率。
3.烤箱烘烤:UV处理后,将打印件放入烤箱,在45°C至60°C的低温下烘烤4小时以上,以促进完全反应并挥发残留物质。注意,大多数标准树脂在超过60°C时会开始软化变形,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温度。
阶段3. 物理隔离
如果后固化后仍担心存在抑制风险,可在母模表面喷涂一层已知的非抑制性涂层,如 Krylon水晶透明漆 或专用的 Inhibit X™ 抑制阻断剂,建立物理屏障。注意这种方法可能会牺牲掉母模表面的部分细节。
阶段4. 间接翻模法
当母模极其珍贵或上述方法均无效时,可考虑采用间接翻模法:
1.制作中间模具:使用对抑制不敏感的缩合型(锡固化)硅胶,为原始母模制作一个模具。
2.铸造复制品:用做好的锡固化硅胶模具,浇铸一个化学性质稳定的模型(如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树脂)。
3.制作最终模具:使用这个化学性质“干净”的树脂复制品,来制作您最终需要的加成型硅胶模具。
5. 预防措施
为避免固化失败的发生,建议遵循以下基于科学原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黄金法则:
法则一:了解材料
动手前,明确您使用的是缩合型还是加成型硅胶。若是后者,必须对抑制物清单保持高度警惕。
法则二:小样测试
在投入大量材料前,永远、永远、永远要做一个小样测试。混合少量硅胶,涂抹在母模的一角或相同材质的废料上。
法则三:细心准备
表面:确保母模干净、干燥、无污染。
工具:为加成型和缩合型硅胶准备完全独立的、明确标识的工具。
个人防护:使用乙烯基(Vinyl)手套是风险最低的选择。绝对避免使用含硫的乳胶手套。
法则四:规范操作
按重量测量:按照重量而非体积进行配比,务必使用精度至少为0.1克的电子秤。
充分混合:使用“二次混合法”,在一个容器中充分搅拌后,将全部混合物转移到第二个干净的容器中,用新的搅拌棒再次彻底搅拌。这是系统性消除混合死角的最佳实践。
6. 总结
硅胶固化不完全导致的粘性问题并非神秘现象,而是操作失误、环境因素或化学抑制的直接结果。通过规范的操作和严谨的预防措施,您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,制作出完美的硅胶模具。